第三百零二章 意外的效果(求订阅)-《重铸刚明》


    第(3/3)页

    朱由检在知道这个情况时也是十分惊讶,不是说大明的百姓们对家乡有极其深厚的感情吗?怎么会如此轻易地自发地离开自己的家乡?这很不正常!

    惊讶过后,朱由检更多的是庆幸,庆幸他有少府。

    按照计划,整个崇祯元年朝廷要在这片草原安置五十万人口,没想到现在仅仅才四个月,就已经有一百万人了。

    这已经超过了朝廷的补给能力了。虽然这些百万民众并不是难民,不是一无所有,但是他们能带的东西并不多,其他不易携带的东西都被他们给换成了银子。

    在短时间内,漠南草原竟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这些移民需要去购买各种这样的生活物品,尤其是种植工具粮食等等,甚至就算他们没有银子,信达钱庄也愿意贷款给他们。

    因此这里突然形成了一个大市场,这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这是一个对商人来说的好时机。

    而在大明现在最大的商人不是别人,就是朱由检。少府可没有忽略这个大好时机,其实在之前沈继尚就预料到了这个大好机会。

    毕竟少府现在可是掌控着大量的粮食以及其他的物资。

    少府在漠南移民前就开始囤积了物资,并且按照朱由检的一些知识,少府物资定的价格并不高,仅仅是略微盈利罢了。

    然而之后急剧增加的移民,使得物资的消耗极大,幸好少府还有庞大的运输队伍,很快北方多省的物资开始向河套地区快速运输。

    与此同时,北方很多的商人也察觉到了这个情况,也开始运送物资前往漠南,然而,他们可和少府不同,在发现少府准备的物资已经不多,漠南已经缺少物资之后,纷纷开始涨价。

    然而他们终究是小看了少府的力量,仅仅用了半个月,漠南的物资就开始极其充盈。这里的百姓纷纷他们这些趁人之危的商人,转而购买少府的粮食等物资。

    甚至商人们狠心将价格降到和少府信达商行一样时,朴素的百姓们仍然抛弃了他们,对他们不屑一顾。

    无奈之下的众商人只能将价格再次下降,这才将手中的东西给兜售出去。最后一算,他们最终还是赔本的。

    然而他们并不愿意放弃这个庞大的机会,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是改头换面,换了一个身份继续来到这里按照信达商行的价格售卖物资,这样他们至少还是有利润的。

    就是在少府的控制之下,漠南的一百万移民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

    就连官场上的的一些官员对于少府的态度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并不只有温体仁郑三俊等人是聪明人,很多人都看出来了少府的一些作用。

    而也就在这个时候,陕西大规模的民众自发向河套地区移动的奏本终于抵达了京城。

    ………

    乐文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