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赶苏超杭?-《锦衣卿相》
            
            
            
                
    第(2/3)页
    得到上司认可,钟大人舒然一笑,献计献策,“咱们都是善人,虽不用做给上面看,然该远离还是远离。今日韦大人出城,听说是去见那位了,还将他们安顿在郊区新房里。”
    哟嚯,原来搁这儿等着她呢?
    拿她做抢手,打击韦大人,又讨好了上面,真是打得一手好算盘。
    苏希锦没有挑明,只轻飘飘说了句,“这次在惠兴大有收获,岭南乃新兴之地,咱们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总归各得其所。”
    钟大人被她牛头不对马嘴的话,弄得莫名其妙。
    大人突然说这个做什么?
    莫不是故意透露消息给他,拉他入队?那他得好好表现了。
    苏希锦出门长叹,看来如今朝廷党派斗争激烈,连他们这里都有所波折。
    “大人,回府吗?”一意问。
    “暂时不用,”她回,在车上换了身衣裳,“去城郊。”
    被流放到岭南的官员,若无职位,大多在最贫瘠之地开荒。听方才钟大人的意思,韦大人将陶尚书令安排到了城郊荒地。
    驱车前往,远远看见一双层小木屋,屋子简陋矮小。屋外正有几位穿着布袍的女子搬运着东西。
    屋外石板上一位中年人和一位老人相对而坐,正交谈着些什么。
    正是韦大人和陶尚书令。
    “方面劳烦大人打点,才让我韦家平安到达岭南。否则早曝尸荒野,焉有如今得韦某?”
    “过去之事莫要再提,令尊如今可好?”
    韦大人摇头,“来的路上拖坏了身子,到这里大病了一场,不久就去了。大人你要保重好身……”
    话未说完,就看见了不远处的苏希锦。他心下忐忑,肃然起身,讨好说道,“苏大人怎地在这里?何时回来的?”
    神情慌张错乱,紧张不安。
    苏希锦没回,看向他身后的老人,“陶大人别来无恙。”
    陶尚书令慈祥浅笑,“想不到有生之年,还能再见到苏大人。都说岭南荒蛮,如今看苏大人红光满面,竟比在京城还圆润三分。”
    不愧是上位者,纵使跌下泥土,依旧保持着平稳高贵的气质。
    韦大人愕然,左右各望两眼,“两位大人认识?”
    “草民如今一介白身,当不得韦参军一声大人,”陶尚书令缓缓说道,“苏大人可是京中名臣,舌战群儒,力排众议,便是男儿也不及。草民如何认不得大人?”
    “陶老莫要打趣晚辈,”苏希锦被他夸得不好意思,回想起来,以前的她仗着师父和陛下的宠爱,确实嚣张得很。
    见两人如此和谐,韦参军松了一口气。是了,苏大人是陛下钦点的状元,官居四品,两人同朝为官,怎能不认识?
    “来岭南可还习惯?”苏希锦抬眼望去,人来人往,房里外大约十几人。
    这么多人挤在这小房子里,怎会舒适。
    “戴罪之身,有何资格说习惯?”陶尚书说着,忍不住咳嗽两声,声声入肺。
    苏希锦这才仔细看他,只见他面黄肌瘦,全脸黯淡无光,老态龙钟之下藏着说不清的愁苦,沧桑。
    岭南这一路走来路况险恶,极其不容易。
    想当初唐朝名相李德裕还为此做过一首诗: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诗中险境可见一般。
    苏希锦为官,遭遇贬谪还有水路可走。他们想必是徒步而来。
    “大人病了,”她对逐日使了个眼色,后者立刻上马,回城请大夫。
    陶尚书令见状,就要辞谢,被她握手阻拦,“昔日朝堂之上,多谢陶老为我说话。”
    “不过是举手之劳。”
    “晚辈亦是举手之劳。”苏希锦含笑。
    “那草民就恭敬不如从命。”对方却之不恭,“只怕此生报答不了大人的恩情。”
    沉重却又随然的语气,让苏希锦为之一酸,“陶老这是说哪里话?不过是寻常之事罢了。”
    她想安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岂知他日没有变数?
    到底不了解内情,说多了又怕受人以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