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花丝镶嵌(4)-《大时代的梦》


    第(3/3)页

    其中实镶和攒作是行业的主要部分,有独立产品和完整的生产过程,其余行业均属加工类型,但是协作关系非常密切。清代宫廷里的金银工艺、风格与明代不同,较深厚,以錾、嵌为主。

    如故宫珠宝馆陈列的“金枝玉叶”大盆景,“点翠花鸟”大挂屏、银质烧蓝“鹤鹿同春”等,艺术形式是创新的,工艺制作则把实錾、攒炼、镶嵌、点翠、烧蓝等技术手法结合起来。金银工艺和玉雕工艺也相互结合,运用自如。至此,中国的金银工艺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大量金银外流,尤其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很多贵重工艺晶被掠夺出国。金银工艺因而停滞不前,特别是日本军队入侵中国,使花丝镶嵌行业处在岌岌可危的境况中。

    辛亥革命以后,宫廷艺术流向民间。民间的金银店铺很多,当时的店铺工艺可分为以下几种工艺:花丝、实镶、錾花、烧蓝、点翠、制胎蒙镶等工艺。

    北京前门一带是“首饰楼”集中的地方,已形成前店后厂的形式,当时首饰发展很快,也出现了一些行业中的顶尖人物,如人称“花丝王”张聚伍、艺人于海、赵子元、王子厚等,都身怀绝技。

    因军阀混战、日本侵略、中国内战等,导致社会动荡,市场萧条,人民流离失所。花丝首饰艺人失业、改行,挣扎在贫困中。着名的“花丝王”张聚伍就饿死在回乡途中,花丝首饰陷入绝境。

    花丝镶嵌行业于1956年实现了合作化,老北京的花丝镶嵌艺人多出在通州,北京市人民政府将散落于民间的身怀绝技的“细金艺人“重新组织起来先后成立了“北京市花丝生产合作社“、“北京市镶嵌生产合作社“等工艺企业。

    1958年二社改组合并,在通州孔庙遗址上正式建立亚洲最大的首饰厂“北京花丝镶嵌厂“,成为我国制作花丝镶嵌工艺品的主要生产基地,专门生产传统花丝工艺品并担负着北京地区首饰出口任务的。

    1960年成立了北京工艺美术工厂(内设一个花丝车间)。1971年又成立了北京首饰厂。上世纪50年代经国家批准复制定陵出土的皇冠、凤冠,由北京花丝镶嵌厂研究室薄世友等主持制作,工艺精细度和仿真度都获得文物、考古专家好评,仿制作品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1985年,北京首饰厂以北京故宫太和殿内皇帝宝座、台基、屏风等为原型制作了银花丝镶嵌的《金銮殿》工艺美术品。

    产品的种类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首饰品类,包括手镯、项链、耳坠、胸针、吊坠、袖扣、领带卡、领花等;第二类是陈列品类,主要是室内装饰物品,如小挂屏、花瓶、炉、熏、建筑、动物各种造型等;第三类是实用品类,以中小件产品为主,比如平镜、烟盒、烟灰缸、粉盒、糖罐、药盒、灯台、酒具、盖碗、牙签盒、小刀等。

    解放以后出现的杰出人物,如张广和、王金翱、毕尚斌是花丝行家,现保存着用金丝、银丝编制起来的“天安门”、“九龙壁”、“长江大桥”、“故宫角楼”、“蝈蝈篓子”、“花丝纪念碑”、“龙凤插盘”十分引入瞩目,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金光灿烂,巧夺天工,给人一种别致富丽之感,这种手工艺晶中国人叫“花丝镶嵌”,外国人称“掐丝珐琅”。在白孔雀艺术世界展览室里,珍藏着这些作品。

    1956年北京召开保卫世界和平大会时,张广和、毕尚斌为大会精心制作了花丝纪念碑,并请郭沫若题词:“保卫世界持久和平”。接着他们又做了一件银座龙宫灯,方型透空银花丝,龙嘴刁宫灯,龙盘旗杆柱,精致、古雅、美观、大方,此作品在英国展览时受到了好评。

    其中“凤鸣钟”是以我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为题材的花丝镶嵌产品,在设计上,用金光四射的钟代表太阳,以珍贵的青金石制作成缭绕的祥云托太阳,一只金凤凌空啼鸣,形象多姿、生动传神,在制作上采用掐丝和镶嵌相结合的工艺,以细如发丝的黄金、白金编制出凤的全身,凤头镶有18块红、绿宝石和88粒钻石,羽毛上镶嵌着110粒钻石,凤尾嵌有9块红、绿宝石,作品金光闪耀,宝石映辉,巧妙地把艺术欣赏和生活实用结合起来,是一件优美的工艺佳品。

    1985年9月北京工艺美术作品展览会展出的珍品“龙的传人”以独有的艺术魅力,征服了观众。一条巨龙和龙体上的5个孩童,全部采用22K金为材料,龙身镶有1600余颗各色宝石,每块宝石都用一个小金碗牢牢托住并接在一起。

    飞龙吐出的火球则是一块块红宝石镶嵌的。据设计师白静宜讲,此火球就用了200多块宝石。孩童身上披的彩带采用花丝工艺制作而成,龙底下是五彩祥云,金彩带随风飘曳,煞是逼真。

    “龙的传人”以紫晶原石做底,与作品整件浑然一体,表现了中华民族和当代炎黄子孙腾飞向上的风貌。构图造型,惟妙惟肖,堪称佳作。百镀一下“大时代的梦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