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花丝镶嵌(5)-《大时代的梦》


    第(2/3)页

    一件精美的花丝镶嵌工艺品,往往是多种工艺的结合,制作工序较为复杂,首先要制成胎型,施以花丝、锼、錾等工艺,再经烧焊,制成半成品,然后经过酸洗、烧蓝(涂以釉料)、镀金或镀银、压亮、镶嵌宝石等而成。

    无数的不确定性,让花丝镶嵌成为一门活的手艺,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这门手艺成为了一门艺术。

    与其陷入金银崇拜的迷思之中无法自拔,不如将目光重新聚焦那些让金银屈服的能力,是它们让有价值的更有价值,让美丽的更美丽。它们无法用克与克拉来衡量,却是比黄金和珠宝更为金贵的东西。

    花丝镶嵌以北京最精。北京为元、明、清三代帝都,海内外金工工艺匠人集中,皇帝后宫女子大量需要装饰品,穷极奢侈,所以在老北京的大栅栏、花市和东四西四牌楼,就有一百多家金店银楼,生产这种花丝镶嵌。

    一是实用品,称“件活”

    有手镜、花插及各种各样的盒、瓶、缸等等,造型小巧玲珑;同一品种,则有不同造型,可做成花朵、金鱼、鸳鸯、天鹅等形状。主体成为容器,外形加以装饰或变形,如天鹅头部、羽翼,以花丝组成,并镶嵌珠宝的冠顶、眼睛等。

    二是陈设品,名“摆件”。

    花丝镶嵌的摆件,大体分为四种传统类别:炉薰,动物,建筑物和人物。如建筑物类中的宝塔,通体用花丝编垒,塔顶用宝石做瓦,匾额用象牙,铃铛用铜镀金,基座用花丝包墨玉做砖。

    处处显示出花丝工匠的精巧手艺。花丝镶嵌到二十一世纪,已经有更大的创新,如金、K金、银、玉相结合,更为灿烂华丽,也更表现出构思的奇巧。

    花丝镶嵌工艺可分为两大类、即花丝工艺和镶嵌工艺。

    花丝是在方寸饰片上,用银丝掐制出各种不同的图案,花丝工艺晶是用不同型号的金银或铜丝,经过加工制成的。

    镶嵌则是把珠宝翠钻、精石美玉镶在金银饰品上,再把金银、水晶、白玉和彩琉璃等组合在一起,镶嵌到带钩、壶、樽、灯、车轴等器物上。

    花丝镶嵌的产品第一类是首饰品类,包括手镯、项链、耳坠、胸针、吊坠、袖扣、领带卡、领花等。

    第二类是陈列晶类,主要是室内装饰物品,如小挂屏、花瓶、炉、熏、建筑、动物各种造型等。

    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是一门传承久远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主要用于皇家饰品的制作。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

    为了得到那一人的青睐,这些互撕的女人,于衣饰费劲心思。那时,花丝镶嵌,这种登峰造极的工艺火遍紫禁城。它满足了皇家对于奢华的张扬,对于财富的炫耀和权威的显示。

    花丝镶嵌,是一种精妙绝伦的手艺,那么,他“绝“在何处呢?

    这门传统的宫廷艺术,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花丝工艺用八个字来概括为:掐、填、堆、垒、织、编、攒、焊。嵌也以八个字来概括为:挫、锼、捶、闷、打、崩、挤、镶。共16道工艺,道道结合才可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过程之繁缛,耗时之久可以想见。

    两千多年来,花丝镶嵌工艺一直为宫廷御用,于千变万化中挑战工艺极限,于精雕巧琢下成就臻美神话。

    1956年9月,定陵出土了一件“金丝蟠龙翼善冠”。518根0.2毫米的细金丝编织出“灯笼空儿”的花纹,这顶皇冠薄如轻纱,精妙绝伦。这是明代最高的花丝镶嵌工艺,万历皇帝生前心爱之物,只有在出席盛大典礼时才使用。

    如此复杂的图案,由于工艺精湛,竟然难以找到结头,整顶皇冠浑然天成。难怪万历皇帝至死都视若珍宝。即使入葬,也要把它带入陵寝,装在圆形木盒里,放在自己的头部北面。

    上世纪因不断战乱,社会动荡,花丝首饰艺人失业、改行,挣扎在贫困中。着名的“花丝王”张聚伍就饿死在回乡途中,花丝手艺一度陷入绝境。

    建国初期虽成立过“北京市花丝生产合作社“、“北京花丝镶嵌厂“等以促进发展。但终因工艺制作难度大,人才培养周期长,造成了熟练工匠后继乏人、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花丝镶嵌的手艺濒临失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