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花丝镶嵌(6)-《大时代的梦》
第(2/3)页
花丝镶嵌工艺,又叫细金工艺,为“燕京八绝”之首(燕京八绝为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八大工艺)。其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的金银错工艺。
后经历代改良发展在明代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尤以编织、堆垒技法见长,而且还常搭配点翠工艺,取得金碧辉煌的效果。
对宝石的大量运用和完善了宝石镶嵌工艺,是明代花丝镶嵌首饰对中国传统首饰的最重要贡献,它改变了中国汉族传统首饰重纹饰轻宝石的传统。清代宝石资源逐渐枯竭,因此常采用点翠和烧蓝来替代宝石的位置。
现存的明万历皇帝的金翼善皇冠,代表着这项工艺曾经达到的高度——这顶皇冠由0.2毫米的细金丝编织出花纹,高度达24厘米却薄如轻纱,重仅826克,缀有游龙戏珠图案,最令人惊叹之处在于一个接头也无,可谓真正的“天衣无缝”。
花丝镶嵌工艺常被简单称之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工艺的结合,然而这门宫廷技艺具体操作起来,其中的繁复和精细就不是几个字能概括的了。
Step1.拔丝如发
花丝镶嵌的基础是花丝。原材料采用的是金、银、铜等贵金属。花丝拉制前,要先将贵金属放在轧条机上反复压制为粗细合适的方条状后,才能开始正式的手工拉丝。
专用的手工拉丝工具称为拉丝板,上面由粗到细排列着四五十个不同直径的眼孔。眼孔一般用合金和钻石制成,最小的孔比头发丝还要细。
在将粗丝拉细的过程中,必须由大到小依次通过每个眼孔,不能跳过,有时需要经过十几次拉制才能得到所需的细丝。最初拉制的金属丝表面粗糙,要费很大力气,经过几次拉制后才逐渐变得细。
从拉丝板中拉出来的单根丝表面是光滑的,这在行内被称为“素丝”,经过一定的加工,搓制成为各种带花纹的丝才可以使用,“花丝”之名由此而来。
最常见的花丝是由两三根素丝搓成的,这也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样式。更复杂的还有拱线、竹节丝、螺丝、码丝、麦穗丝、凤眼丝、麻花丝、小辫丝等林林总总近20种,分别应用于各类产品的创作。
当金、银等贵金属被拉成细丝后,师傅们就将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八大传统技法造型,将它们制成各种形状款式。
其中,最考验功夫的是焊接工序,需要将发丝般幼细的丝焊接起来,并织成网状,然后再掐造出各种不同的款式。每一个步骤均需熟练而严谨的工艺技巧,稍有差错,整件作品便将前功尽废。
“花丝为骨,镶嵌做饰”。花丝之后,更需要妙手镶嵌。用挫、锼、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把金、银薄片锤打成器皿,然后錾出花纹图案,接着将金属片做成精致的托槽或爪子形凹槽。
然后将珠宝玉石等镶嵌后做以点缀,再组合在一起。按照行话来说,镶嵌要求“镶好、镶平、镶俏”,同是一块宝石角度不同,就会直接影响外观俏丽。
有的花丝镶嵌珠宝还用点翠、烧蓝作为装饰。北京昌平定陵出土的万历后妃金凤冠,由于镶嵌了一百多颗宝石、五千余颗珍珠,并采用了点翠及烧蓝等技巧,更被公认为是体现镶嵌工艺的最高境界珠宝之一。
上世纪后期,时代潮流洗刷了整个传统手工艺行当,花丝镶嵌也未能例外。需求不畅、人才凋敝、技艺失传、作坊倒闭、工厂破产,加上很多旅游工艺品打着花丝镶嵌的名义,出产大量粗糙的劣质假冒产品,破坏了传统花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印象。盛极一时的花丝镶嵌濒临消失的边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