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珐琅表(4)-《大时代的梦》


    第(2/3)页

    因此,不同颜色的釉混合的结果,会因窑内不同金属氧化物进行反应而不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们需要做大量的实验。

    人们需要非常清楚釉的熔点,可分为:易熔,中等易熔,难熔和超难熔,以上这些釉对热度的反应都不同。通常工匠师傅会从超难熔的釉开始实验,因为它们更耐火,然后依序往下试,试到易熔釉为止,往往此时的釉遇火更容易熔化。

    金属底座的成分通常是金,银,铜,也会有大量不同类型的合金,而他们和釉起的反应也是各不相同的。在上釉之前,大多数金属都得过酸,以去掉金属内全部的氧化物,当然,这并不包括那些不会发生氧化的贵金属。

    某些金属可与彩釉发生剧烈反应,比如说,浅蓝色釉上到银制底座上,会变成深海蓝色,而在金制底座上则会成灰色或者绿色,在铜制底座上就会得到深灰或者深绿。对于某些底座来说,这些变化都是可以计算好的。

    但是,如果他们是不被需要的,工匠师傅在上彩釉前,往往会涂上一层透明釉,来保护金属底座。

    此法是在为表盘上釉过程中另一基本步骤。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在表盘的反面涂上一层,但实际操作却是在表盘两面都要涂一层釉,这样可以防止表盘变形。

    在保持了表盘硬度的同时,还可以保护其形状的完整性。如果一个圆形表盘,只在其中一面涂釉,在窑内,表盘就会拱起和变形。但双面都涂的话,金属就不会扭曲变形。但是,对于厚金属表盘和待会我们要提到的镶嵌工艺来说,此法是没有必要的。

    可以说成败全在窑中。拥有一双阅“盘”无数的眼睛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经验丰富的工匠能够看准时机,将表盘放入和取出。从前,窑炉都是放置在一个黑暗的房间内,以便能更好地看清楚窑内颜色的变化。这也是唯一一点线索,能够帮助工匠猜测窑内的真实温度。如今,窑炉都装上了温度压力表,但一双训练有素的眼睛和经验仍然非常关键。

    金属的变化,会随着温度的升高和降低而不同。Baron对蓝桉讲:“在高于800摄氏度时,金属会起热反应,黄金会熔化,所以你必须要非常小心,保持一个限度。”

    和制作蛋糕相比,制作表盘有一个好处,就是迅速的一瞥或者几瞥,并不会对表盘造成损害。而实际上,我经常建议工匠这样做,将某些透明珐琅表盘从窑中取出来检查,这样还可以增加颜色的活性。

    表盘上釉有两步:第一步,将精心准备的釉粉上到表盘底座上面;第二步,就是将两者在摄氏840度(华氏1544度)的高温下,融合在一起。如此高温的运用,都是由于釉的熔点高,那也就是为什么,这种上釉法被称作“高温明火法”。在上釉过程中,会用到非常考究的刷子或者针,并且还会借助显微镜。有许多不同的技法会带来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镶嵌上釉法–它是最古老的上釉技法。在厚金属板上打磨出凹槽和纹路,然后用釉粉来填充,通常选择乳浊釉或半透明釉。当所有空间都被填满后,把盘放入窑内烧制。冷却后,用砂纸磨光表面(让其无光泽),然后再次入窑烧制来再上釉。

    景泰蓝–用上层的金属丝掐出图案的轮廓,并固定在表盘上。之后,用釉来填充图案不同的区域或空间,最后将表盘放入窑内烧制。

    浅浮雕釉法–底座用雕刻或雕花来装饰,并用半透明釉或乳色釉将其覆盖,这样的话,可以透过珐琅看到下面的图案。这些雕花纹路同样也保证了釉对金属更好的粘性。

    镂空釉法–这种技法和景泰蓝相似。金属线或丝粘在薄薄的铜片上,然后用半透明釉将不同空间填满。烧制完成后,将铜片溶解于酸中,最后就会出现像彩色玻璃那样的效果。

    浮雕式灰色装饰釉法–这种技法只需用到两种颜色—黑色和白色。这种技法起源于16世纪法国城市利摩日。起初,人们用它来装饰碗碟。珐琅工匠会先上一层黑釉,然后往上加一层利摩日白釉。在每次烧制后,白釉熔入黑釉,便形成灰釉。白釉层越薄,灰釉的颜色越深。

    锡箔片–它是小片的金叶图案,像花,叶子或者星辰,置于两层釉之间,用于装饰表盘。

    微型肖像珐琅彩绘–底座被单色釉所覆盖,通常为白色。一旦底座上好釉后,将彩釉与一种油性粘合剂混合,然后借助显微镜将彩釉绘在表面。

    珐琅工匠在几乎每上一种颜色后,都要烧制表盘。当然,要从最耐热的颜色开始绘,因为只有它可以经得住连续的火烧。最后,绘上最易熔的彩釉。想要完美地做到这一切,需要经过广泛的研究,计算和实践。在以上步骤完成后,最后一步,就是为其穿上一件透明釉外衣,来将彩绘固定在表盘上面。这种技艺被称作日内瓦技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