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面塑(6)-《大时代的梦》
第(3/3)页
有着“面人赵”美誉的上海面塑艺术家赵阔明是“海派面塑”的开创者,他在继承前人技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面塑的“手掐八法”和“工具八法”,大大丰富了面塑艺术的表现力,尤其加强了对人物相貌和对象质感的表现。
他的作品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塑造逼真,表情刻画细腻,形象富于质感,衣带装饰轻灵飘逸,体现出鲜明的海派文化特色。赵阔明的作品被称为“立体的画,无声的戏”,在全国工艺美术界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上海杨浦区的戚依平是新一代面塑传承人的代表,她经营着自己的文化传播公司,有着专业的团队共同打造创新的面塑作品。
他们开发的系列面塑文创品,有剪纸面花、书法面花、面塑台灯、面塑艺术画、面塑挂件、面塑摆件等,将传统面塑的经典元素融入现代题材,具有实用功能和时尚气息,深受市场以及年轻人的喜爱。
纵观面塑历史的千年演进,它不仅是舌尖上的滋味、视觉上的艺术,更是人生万般情感的表达,令人从中领悟到世间的烟火、生活的况味、自然的循序繁衍和人类的生生不息。
面塑作为“有形的艺术”,可为历史、考古、民俗、艺术等诸多领域提供参考资料,但更为特别之处在于,作为“无形的遗产”,它是民俗生活的记录与观照,是大众内心深处的珍贵记忆,是华夏各民族的文化认同。
面塑是一种珍贵的传统艺术,清代即已在金坛民间流行,俗称“面花”、“花糕”、“花团子”,又称“捏面人”等。它既是观赏品,又可作玩具或供祭品,还可以食用,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金坛面塑技艺,既带有家族性的传承特点,又具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基础。据有关资料记载,建国前后金坛从事面塑营生的艺人约有40多家(族)70多人。
民间面塑一类是喜庆吉祥点心,其品种和内容,基本是民间传说中的各类神话人物造型。主要用于造屋上梁、寿辰生日、嫁娶礼品、馈赠亲友以及祈祷祭奠、殡葬供品中等方面。
谁家要做大事情,主人都要提前邀请面塑匠人上门。而每当这时候,面塑艺人们就会大展身手,“龙风吉祥”、“金童玉女”、“仙女献宝”、“孔雀开屏”、“花脸蝴蝶”、“仙鹤添寿”、“欢喜鸳鸯”、“连年有鱼”、“万年长青”、“子孙团聚”、“福禄祷禧”……各种式样的花团子、花果糕,尽在缭绕炊烟和手指翻飞中生成。
另一类是专用于观赏和收藏的作品,其品种和内容,主要为做工更加精致的神话戏剧人物和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如“八仙过海”、“西游记”、“白蛇传”、“十二生肖”、“奥运福娃”、“世博海宝”等,造型生动活泼,富有动感。
面塑艺人取材于手中,经捏、搓、揉、掀等工序,再以小刀等简便器具施以点、切、刻、划等技法,塑成身、手、头、面,然后披上发饰、衣裳和佩物,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各种面塑形象便脱手而就,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金坛面塑的主要材料,有米粉、小麦粉、食用颜料、蜂蜜、甘油、明矾、石盐、洗涤净、防腐剂、铜金粉、色拉油、弹簧柄等。此外,还要按秘方采用防裂、防霉处理。
金坛面塑在制作过程中使用的主要工具,有剪刀、牛角针、切刀、小梳子、压棍等。
有人说,面塑与雕塑相通,但面塑的工序却与雕塑正好相反,前者是一层一层“减”下来的,而后者是一层一层“加”上去的。没有图纸,没有文字资料,也没有规定尺寸,画稿就在面塑艺人的心里。各种造型、人物神态和线条服饰,全凭艺人的手上功夫。
金坛面塑作品在题材内容上不拘一格,从“牛郎织女”到“八仙过海”、从“奥运福娃”到“世博海宝”,从“九龙戏珠”到“十二生肖”,既有古韵风情,又具现代潮流;既有古典神话、传统戏剧人物,也有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和卡通人物,凡此无所不及。
搜【完本網】秒记网址:anЬen.МΕ 书籍无错全完结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