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花丝镶嵌(1)-《大时代的梦》


    第(2/3)页

    花丝技艺的代表作做当属明朝万历皇帝的金丝蟠龙翼善冠,整个帽身用518根直径0.2毫米的金丝编制而成,花纹空档均匀,疏密一致,无接头,无断丝,它构思精巧,选材珍贵,不仅是万历皇帝生前最爱之物,也是当今的传世国宝。

    如果花丝是画龙,那镶嵌就是点睛,毕竟如果没有珠宝的点缀,再精巧的花丝也显得拙朴了点。

    最常见的镶嵌手法,叫做包口镶。先要将贵金属压制成合适的大小,这过程中没有任何量化标准,完全得仰仗师傅的经验和手艺。压好的金属再裁切成“碗边儿”,用以嵌入珠宝。

    还有一种镶嵌法叫做“铲钉儿”,这是为了适应复杂形状的珠宝而产生的手法。首先工艺师傅要根据珠宝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凿具“打眼儿”,如果选错了则满盘皆输。而在打出镶嵌凹槽后,还要用进行打磨和修补,最后再嵌入珠宝。

    正是因为纯手工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这门手艺慢慢成为了一门艺术,虽然它的原料是最常见的金银珠宝,可是它的成品价值却远远高于金银珠宝。它其中的蕴藏的手工技艺,是无法用价值去衡量的。

    花丝镶嵌工艺,是真正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奢侈工艺”,它的技法精湛,美轮美奂,是隽永流传的文化瑰宝,凝结了几千年的工艺精髓,值得永世传承下去。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即将金、银、铜拉成丝,运用各种技法制成各种首饰、器物等装饰品。

    丝,在商代青铜铸造时代已出现凹凸“丝“状纹饰。在汉代已出现成形的金丝编(汉代“金缕玉衣“),并有非常细致、精巧和完整的花丝镶嵌作品。

    嵌,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琉璃嵌和玉石嵌,到了北齐已经相当精美和完善。饰品金光腾耀,丝嵌斑斓,精巧独致。花丝镶嵌工艺在唐代为高度发展阶段,工艺已达到相当娴熟程度,可谓出神入化。到了清代工艺得到进一步改进和发展。

    大厂花丝镶嵌是中国传统纯手工艺制品,工艺流程极其复杂,需要经过设计、下料、制胎、描图、划线、做丝、粘丝、焊丝、镪活、洗活、选石、粘嵌、组合、镀金、镀银等多道工序。

    由于是手工制作,质材高级,所以每道工序都要由专人操作,匠师把关,一件产品要耗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才能完成。

    大厂花丝镶嵌造型逼真,图案繁复,制作精良,技术含量极高。它融合了多朝代、多民族的宗教、文化、美学等文化因素,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手工工艺和造型特征,在中国工艺美术界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被称为“燕京八绝”之一的花丝镶嵌工艺是中国古代皇家首饰镶嵌技艺,濒临失传。知名珠宝企业潮宏基联合公益组织“稀扞行动”在汕头潮宏基花丝博物馆发起一场“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花丝工艺”项目,花丝工艺研讨会同期举行。

    近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金简《孙子兵法》在京亮相。作品由11800.5克的黄金手工制作而成,45根金简上用古隶錾刻了“三十六计”全部内容,展示了中国军事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

    二十多年前在北京流行的一款花丝镶嵌的黄金手镯样品昨天在东城区一位非遗传人手上亮相,58岁的“花丝镶嵌”非遗传人马秀峰是当年这款手镯的设计者和制作者。“这款手镯现在看来有点笨拙,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可是‘引领潮流’的。”马秀峰回忆说。

    据方韦介绍,金银细工种类很多,其中讲究更是繁多,以花丝镶嵌为例,其中花丝工艺又称为细金工艺,是将金、银、铜等抽成细丝,然后依靠堆、垒、编、织、掐、填、攒、焊等八大工艺,将细丝打造成首饰或者艺术品。

    而在这其中,每种工艺细分起来又是千变万化,最终的造型图案则根据设计师的风格变化无穷。镶嵌则是把金银薄片打成器皿或錾出图案,并在其中镶嵌上宝石。

    他们的灵感来源可能是童年的记忆,或一幅照片,甚至是儿时的一部动画片。一位设计师将“父”与“山”两个字组合成项链,来诠释“父爱如山”的深情;另一位作者用跳房子的原型创作吊坠,怀念美好的童年。

    “花丝镶嵌”可称为金属工艺中最精巧者。花丝选用金、银、铜为原料,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技法;镶嵌以挫、锼、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爪子型凹槽,再镶以珍珠、宝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