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花丝镶嵌(1)-《大时代的梦》
第(3/3)页
这项工艺,一方面以对原材料的精加工使得首饰立体造型更为生动,另一方面也使金银本身变得柔和轻盈,精光内敛,更宜于在镶嵌工艺中衬托玉石之温润,宝石之明艳。因其工艺繁复,且濒临失传,在市场上采用花丝镶嵌工艺的传承珠宝极为少见。
是“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花丝选用金、银、铜为原料,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镶嵌以挫、锼、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爪子型凹槽,再镶以珍珠、宝石。所谓“花丝万缕织金冠,妙手镶嵌有乾坤”,正是对这项精妙工艺的高度概括。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又称“细金工艺”,是中国传统的宫廷艺术,是“燕京八绝”之一,其工艺复杂而且繁琐,大的工艺就分掐、填、攒、焊、堆、垒、织、编8种技艺。2008年,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被正式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说到花丝,不得不提花丝工艺国家级传承人姚迎春,他曾是北京花丝镶嵌厂的工艺师,17岁便开始从事花丝工艺镶嵌,已经72岁的他仍在潮宏基花丝博物馆的“花丝镶嵌工作室”内收徒授课,为花丝工艺的培养传承人。
花丝镶嵌工艺对手工技巧和经验的要求极高,培养一名熟练师傅的时间短则十几年长则数十年,因此,许多年轻学徒望而却步,技艺传承面临严峻考验。姚迎春手下的学徒共有30余人。
“90后”学徒吕振伟已经在花丝镶嵌工作室内学习近5年的时间,“现在很少年轻人能够静下心来做花丝这种精细活”,吕振伟说,“我一接触花丝就被它的美所震撼,一看就非常喜欢”。
吕振伟已经能独立完成比较小件的配件,多数时间还在跟老师傅学手艺,“估计还要5年的时间才能单独完成一个成品,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跟姚迎春大师学习”。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即将金、银、铜拉成丝,运用各种技法制成各种首饰、器物等装饰品。2008年6月7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是一门传承久远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古代主要用于皇家饰品的制作。
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是一门传承久远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古代主要用于皇家饰品的制作。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
花丝选用金、银、铜为原料,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镶嵌以挫、锼、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爪子型凹槽,再镶以珍珠、宝石。
冠身薄如轻纱,空隙均匀,金冠上端有龙戏珠图案,造型讲究。金翼善冠由前屋、后山和翅三部分构成,分别运用518根、334根、70余根直径0.2mm的金丝编织而成。
金冠整体轻盈通透,金丝编织的均匀得体,无明显结头,两条金龙由金花丝堆垒而成,附着于后山上,生动威武,体现出了当时制作者高深的焊接技术,堪称花丝工艺的代表作。
花丝镶嵌工艺早在春秋时就已有雏形,战国时期的金银错、唐代的金银平脱是它的前身,现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唐代“羽人飞凤花鸟纹金银平脱漆背铜镜“为代表。
元、明、清三代在北京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花丝制作中心。明代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清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名品不断涌现,很多成为宫廷贡品。
唐宋以来,花丝技艺被更广泛地运用到了妇女的发髻样式和首饰。
花丝镶嵌工艺以编织、堆垒技法见长,而且还常用点翠工艺,取得金碧辉煌的效果。对宝石的大量运用和完善了宝石镶嵌工艺,是明代花丝镶嵌首饰对中国传统首饰的最重要贡献,它改变了中华民族传统首饰重纹饰轻宝石的传统。百镀一下“大时代的梦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