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保安腰刀(1)-《大时代的梦》


    第(2/3)页

    保安人打制腰刀的历史久远,保安腰刀的出现与元代的军事活动密切相关。1227年成吉思汗东征时,把部分来自中亚的官兵和工匠留在青海同仁地区。这部分色目人与当地蒙、汉、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邻而居,互通共融,逐步形成了保安民族。

    在保安城定居以后,他们中有许多人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铁匠、金银匠、木匠、鞋匠等行业。当时的铁匠主要制作土枪、弓箭等,一脉相通的冶铁技术使他们具备了雄厚的制刀资质。

    保安族迁徙到大河家以后,受生活条件的影响,他们自己制作的腰刀在用以自卫的同时也具有了商品的性质,于是保安族开始用腰刀交换牧民的牛羊和其他日常用品。从此,保安族腰刀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保安腰刀有许多传奇的故事和传说。相传,在南宋时期,保安族先民铁匠们,在一座宋军驻守的城门外开设铁匠铺,那个时代,在中国的境内并存着南宋、西辽、蒙古、金朝、西夏、大理六个政权,它们之间的残酷战争长年不断,宋军认为,铁匠们在城门口打制农具和刀具不安全,就派兵驱赶铁匠们。

    铁匠们说:我们安分守纪给百姓的打制日用品,没挡你们的路,为什么赶我们?发生争吵后与宋军打起来了,铁匠们手劲大,且有工具,就一锤打瞎了一个宋兵军官的眼睛,然后骑马跑了几天,来到了蒙古军驻守的一座城门口,蒙古守军一问来的是铁匠,就十分欢迎。

    因为,蒙古军人都来自草原部族,缺乏各种工匠。就让他们在城内开铁匠铺。后来,因为手艺好,被元朝编入军户,为他们打制骑兵套具和兵器,后来就跟着元朝军队来到保安地方定居了。这个故事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保安族亦兵亦匠的历史。

    保安族的族源和形成,根据传说及其语言特色、人种特征和生活习俗

    一般认为保安族是元朝以来一批信仰***教的中亚色目人,在青海同仁地区戍边屯垦,同当地蒙、藏等各族长期交往,自然融合,逐步形成的一个民族。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据1954年语言调查认定为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保安语把打制各种金属器具的工匠称“果尔”,在清代的河州志记载“古族有果尔族”,说明元、明时代“果尔”(工匠)已形成一个社会群体被称为“果尔族”。在保安语中,把打制金属器具的工匠,仍沿用古代对工匠的称呼“果尔”。

    到近代保安族“果尔”已分为六个工种:

    1、黑活匠,制做各种农牧用具,保安语称:“黑活也斯君”,主要产品有斧、镰刀、铲子、铁锨、夹脑、马掌等。因产品不抛光,就叫黑活匠。

    2、刀子匠,保安语称:“什都乎也斯君”。

    3、锁子匠,保安语称:“锁子也斯君”。

    4、剪子匠,保安语称:“亥其也斯君”,主要打制羊毛剪子,特受牧民欢迎。

    5、勺子匠,保安语称:“特勺也斯君”,制做各种铜、铅质的勺子。

    6、银匠,保安语称:“明够也斯君”。这些工匠方便了当地各部族的生产生活,促进了保安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

    保安腰刀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比较著名的腰刀有:“什样锦”、“什样锦双刀”、“雅王其”、“波日季”、“一刀线”、“双落”、“满把”、“扁鞘”、“蒙古刀”、“哈萨克刀”、“鱼刀”等等。

    刀面上,分别镌刻着手、龙、梅花等各种图案,这是区别腰刀的不同风格、不同式样的主要标志。其中,最漂亮的还数“什样锦”。这种腰刀造型优美,线条明快,装璜考究,工艺精湛。

    最引人注目的是腰刀的把子。五光十色的把子,多彩瑰丽,用鲜艳的什样锦镶嵌而成。金黄、翠绿、湛蓝、澄紫、黛黑、银白、桃红……五彩缤纷,并夹有朵朵梅花。银白色的刀鞘,包着三道枣红色的铜箍,分外璀璨夺目。

    刀鞘上端,有个小孔,插着一把铮亮别致的紫铜环子,拔刀出鞘,刀锋闪闪发亮,寒光逼人。这种腰刀还可以用作宰牲和餐具,削吃羊肉,更是方便、卫生。

    保安腰刀近二十个系列产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算“折花刀”,这种刀因工艺复杂,刀体刚柔相济,弹性好不易折断,刀体纹理奇特,刀刃锋利而著称。

    这种工艺自20世纪50年代失传,2006年甘河滩的马生福、马自正、马志俊三位工匠经过潜心研究,反复试验全面恢复了失传半个世纪的工艺。这种工艺与元代西域的“米昔刀”相似。元末诗人张宪在诗中写道:

    唐人宝刀夸大食,于今利器称米昔。
    第(2/3)页